因骨组织具有较强的生长修复能力,在发生骨折后,如若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和处理,多数可获得良好的恢复愈合,一般不影响愈后功能。但部分骨折患者,骨折后长期不能愈合,并伴随骨折部位疼痛及功能障碍,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骨不连发生,对患者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呢?
临床根据骨不连发生的常见原因,一般可分为全身性因素及骨折局部因素。
局部因素
感染是导致骨不连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折端感染后,坏死以及营养血管闭塞,破坏骨痂形成的正常进程,骨质吸收或形成死骨,导致骨不连。
骨折端分离:不能消除骨折端不利的异常活动及应力;肌肉收缩力使骨折断端间隙增大,如尺骨鹰嘴骨折,膑骨骨折等。
骨折程度严重,碎骨片缺损太多:骨折间隙嵌有软组织都可引起骨不连骨折不愈合。严重开放性骨折造成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端血运,骨不连发生率也较高。
治疗不及时,方法不当:导致骨折端钢板下的血运破坏,发生坚强内固定后的骨吸收以及拆除内固定物后的再骨折,致使骨不连发生。
全身性因素
全身性因素主要包括病人的代谢和营养状况、一般健康状况和活动情况,激素、药物、年龄、性别、营养和其他因素等,包括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各种原因引起的区域性主要感觉丧失、二磷酸中毒、严重放射性损伤和营养不良等,都是骨不连发病的不良诱发因素。
对于骨折后长期不能良好愈合,进行正常活动或伴有疼痛的骨不连患者,一定要尽快就医检查,明确骨不连产生的原因所在,彻底纠正并予以有效去除,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