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无病早防,患病早治”的道理也早已被大家接受,骨病的治疗更是如此,病人从初期的慢性骨感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在病情的演变和治疗过程中,潜意识中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也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尽管这只是耳濡目染而得,但这往往在病人及家人的心中打上了以抗炎治疗为主的烙印。
误区一,抗菌杀菌是治疗的关键
不少患者认为,病情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慢性期,是以前用抗生素量不足,档次过低,时间过短,品种过少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在患者及家人的意识中,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或在病情急性发作时,就到医院要求给足够夫人抗生素治疗。没有认识到本病发生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甚至是立体的复杂的病理反应过程,病患区已距离原微生物引起的病理变化太远,不是单纯的在机体内注入大量抗生素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忽略了病患区与软组织实际的条件。
误区二:在骨髓炎期从骨组织的破坏性缺失到修复愈合后应该与原来一样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少患者,有慢性骨质感染引起的骨质破坏,尤其易发生在结核性骨髓炎病人身上。在临床治愈后,发现x线片和ct片的表现和未受损的骨骼不一样,怀疑是缺损部分的骨组织还没有长起来以充添和弭平患部骨组织,而达到和没生病以前的骨质不一样的要求。患者无法接受这个在病理状态下愈合的事实。但要知道发生在人体骨组织的慢性炎症的损害过程,必然会出现增生与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一般表现为慢性骨髓炎的修复是以增生修复有为主,在骨的承重区可使已坏死骨组织被新生血循环机制吸收,代之以结缔组织在原位形成纤维。也可因刺激呈增生的方式,形成新生骨组织充填其内,而使本病愈合。
因为人体是按人类生长发育的基因结构程序的排列模式形成的,所以对于慢性骨感染的修复是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生理性骨质结构上来。任何组织一旦发生坏死经过修复后,都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特有的固定结构,所以在放射科片子上看到的骨性修复和重建都不可能与原来的结构完全相同了。
(责任编辑:admin3)